• 句子屋子-用心收集每一条好句子
  • 论语感悟汇总32句

    1、以上只是《论语》的一些解释和可能的感悟,每个人在阅读《论语》时可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论语》是一部富有智慧和启发性的经典,通过读书和思考,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素质。

    2、感悟: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政治智慧,为国家和社会谋求最大的福祉。同时,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应该遵守法律、尊重领导,积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3、《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

    4、圣贤书,中国智慧!

    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去远方求学或工作,如果必需要去,一定要告诉父母去的具体地方)

    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7、《论语》–积淀了几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人生智慧,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社会伦理秩序。是一本常读常新的著作,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实践智慧融合,才能发掘出其中深邃的哲理,提高人生境界,实现人生价值。

    8、《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的一本而已,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分别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四书,《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是五经。《论语》是孔子及其亲传弟子的对话记录,《孟子》是比孔子晚出生一百多年后的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礼记》是孔子的弟子们学习孔子有关“礼”的理论后产生的感想汇编。

    9、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今说的孝,只是能够养活父母。说到狗、马,也都能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尊敬,和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10、梦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梦懿子问怎样才是孝。孔子说:“不要顶撞父母,不要违抗父母的意愿)

    11、仁、义、道德:《论语》强调仁爱、正直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对话和故事,它告诉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做到忠诚、诚实和正直。

    12、读《论语》,是一种学习。在品读间,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仁”的思维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自爱”与“爱人”这两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开在每一位贤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则的地位,统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刚、毅,作为一位贤士,难道不该以“仁”为终身所追求的目标么?于感悟中,学习修身治学之法,那是“温故而知新“,是”学而时习之“,那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13、最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坦诚面对自己的无知,这是智慧的体现。

    14、感悟:仁爱和道德的实践是一个人能够赢得尊重和信任的关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秉持正确的道德观念,尊重他人,对待他人宽容和善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5、这部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每读一遍都可能有新的体会。其中对于“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描述特别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视为道德理想,而修身被视为最基础的一环。这意味着外在能力的完善和与时俱进,以及内在心灵的完满和富足。只有当个体的内心修为提高,其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他人。

    16、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总是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难。遇到事情时,子女为父母效劳;有好吃的,让父母享用,仅仅这样就算是孝顺了吗?其实还不够。)

    17、孔孟之后历代学者对四书五经的注释书,可以看成是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其时代的需要而对儒家思想进行的解释和发挥。

    18、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关于《论语》的研究和著述千百年来也是数不胜数。它包含的思想结晶和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一直影响着华夏民族的文化传承。作家杨大侠说道,要读懂中国人心就要看懂论语。

    19、感悟:学习是一生的事业,永无止境。通过不断的学习、阅读和反思,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见识。同时,作为有经验者,我们也应该承担起传道、传授知识的责任,帮助他人成长。

    20、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为子女的疾病担忧,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21、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多年不改变忘记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尽孝了)

    22、政治和治理:《论语》探讨了君主和臣民的责任,强调了君子的职责和要求。它主张以德治国,通过明智和公正的政策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3、学习和教育:《论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主张通过师徒关系来获得真知。它强调了不断学习和进修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个人修养和知识水平。

    24、这三句话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2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26、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伺候父母,对他们的过错要稍加规劝,如果自己的规劝没有被听从,仍要尊敬他们,不加违抗,担忧他们但不怨恨他们)

    27、读《论语》中的三句话,我深受启发。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我们要尊重他人,以善意对待别人,这是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还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提醒我们要持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享受知识的乐趣。

    28、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如果多年不改变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29、中华史上第一部哲学名著。

    30、以下是《论语》的一些解释和一些可能的感悟:

    31、《大学》和《中庸》则是《礼记》中抽出来的章节单独成篇的。此外《易经》、《诗经》、《书经》、《春秋》都是孔子时代已经存在的书,孔子根据自己的理论需要及其审美眼光对其进行了编辑、修订、发挥等。

    3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们的高寿,自己长大了而高兴,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而忧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