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句子屋子-用心收集每一条好句子
  • 论语的小故事精选26句

    1、孔子像1.《论语·颜渊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门与同仁行礼如见贵客一般,对民如大祭一样凝重,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如此在朝上就不会招谁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招谁恨”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2.《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应该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切勿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这句话成为儒家人士自以为豪,认为可盖世的格言.

    2、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就是“天下有道则见”(《论语?泰伯》),就是“邦有道则仕”(《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孔子曾经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认为人们不应该担心自己被人了解,而应该担心自己不能正确地了解别人。

    4、鲁庄公娶了齐国哀姜为妻,第一次来到鲁国的时候,鲁庄公让鲁国贵族的夫人们带着玉帛去拜见哀姜,这种做法是违礼的,按照立法女人见面携带的礼物应该是枣、栗子等物品,玉帛是男人会见时才能携带的礼物,而且按照品级的不同有不同的规格要求。

    5、马在当时是贵族的重要工具和财产,但贵族一般只是使用,不会整天呆在马厩里。负责饲养和管理马匹,整天在马厩工作的人多数是地位低下甚至没有地位的人员。马厩发生火灾,首先会受到伤害的就是这些人,这句话中的人也更多的是指这些人,而不是马的拥有人。

    6、君不是单纯地指自己,而是指国君,故在此代指制度,因为制度本身就是由前人留下的好的法则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所以有时候人们也用它代指制度。

    7、只有叛徒才以道殉人。

    8、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他关于为政的问题,孔子回答说:“治人以道,齐人以礼,武人以养。”孔子认为为政应该以道德为基础,以礼仪为准则,以军事力量为后盾。

    9、《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同相关人士思想、言论和活动的记载,当然不乏孔子的故事,其中我人物最值得一说的是《乡》中记载的一件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0、非故也,就是说制度中没有这样的规定,过去也没有这样的成例,你这是属于创新。

    11、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中所说的人,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人在意思上略有不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人,一般是泛指人科动物,主要是生物学的含义。古时候提到人,除了生物学的含义,常常还有身份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人民这个词来解释这个问题。人民这个词很早就出现了,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政治意义上的内涵,而是人和民的合称。民是指的平民,是贵族以为具有独立社会地位的群体。而人则是指没有独立社会地位的群体,他们没有户籍、没有权利,仅仅剩下生物学上人的意义,比如奴隶,他们可以说没有作为人的起码权利,但又不能排除出人这个物种之外,因而称之为人。

    12、但“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却似乎比“无道则隐”,“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和“穷则独善其身”来得要壮烈一些,而大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的意思了。

    13、孔子见到一个小孩子在哭泣,问他为什么哭,小孩子说他把书忘在了家里,孔子就说:“书本虽好,人更好。”孔子认为人的品质和道德比任何物质财富更重要。

    14、您好,《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论语》中的一些故事:

    15、对方一听,毫不客气地给予了反击:国君的创新如果合乎礼法的精神,就会被后人立为制度(君作而顺则故之),如果违背了礼法的精神,就会被当成违礼事件记录下来,变成反面教材(逆则亦书其逆也)。

    16、孔子的这个表现同当今社会现实中的一些冷漠现象是一个鲜明的对比。马厩着了火,孔子听说之后所问的是伤了人没有,而不去问马的情况,关心的是人而不是财产,这种人文关怀恐怕是咱们现在很多人没法比的。咱们现在遇到事故和灾难,经济损失是不会不提的。虽然按照规定也有通报人员伤亡情况,但更被关心的还是经济损失,而不是人的生命,这恐怕是咱们现实社会常常出现各种冷漠表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17、鲁庄公的意思就是我这样做了,后来的人跟着效仿,就有故了,它就会变成制度。

    18、论语中提到了孔子的很多教诲,告诫人们要努力修身齐家,谋国安邦。而殉道者的故事则显示了对信仰的执着和牺牲。

    19、杀身成仁便是以身殉道。

    20、要好好学习、做好自己、勇敢面对困难和危险,同时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并为之付出些许,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有品德的人,真正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

    21、孔子的学生子路问他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持续不断,交友应该广泛,面对不知道的事情应该保持谦逊和镇定。

    22、这两者的结合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担当、有信仰、热爱生命的人。

    23、这些故事展示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4、有的大臣就据此出来反对,说了三个字:非故也。鲁庄公听了之后,也说了一句话,也只有三个字:君作故。

    25、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曾子问他关于做官的问题,孔子说:“官不为仁,政不为民,礼不为德,乐不为和,而民不用,何为官?”孔子认为做官应该以仁为本,以民为本,以德为本,以和为本。

    26、鲁庄公不听,结果真的成了反面教材(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个故事领悟前面“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含义)。